第1周 第一章绪论自动控制绪论1、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进程是( )。
A、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智能控制理论
B、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
C、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模糊控制理论
D、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模糊控制理论、神经网络控制、专家控制系统
2、经典控制理论研究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问题,主要基础为( )。
A、传递函数
B、微分方程
C、状态方程
D、差分方程
3、自动控制系统能够自动对被控对象的被控量进行控制,主要组部分为控制器和( )。
A、被控对象
B、放大环节
C、检测装置
D、调节装置
4、被控对象指需要( )的机械、装置或过程。
A、锅炉
B、控制
C、水箱
D、电动机
5、被控量表示被控对象( )的物理量。
A、工作状态
B、如何变化
C、运动规律
D、其余都对
6、控制量也称给定量,表示对( )的期望运行规律
A、被控对象
B、被控量
C、控制系统
D、控制系统的输出
7、偏差量指( )与反馈量相减后的输出量。
A、给定量
B、放大器的输入量
C、比较器的输出
D、其余都对
8、自动控制是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 ),使被控对象的被控制量自动地按预定规律变化。
A、检测装置
B、控制装置
C、执行装置
D、放大装置
9、自动控制系统按其结构可分为( )。
A、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
B、连续控制系统和离散控制系统
C、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
D、其余都对
10、在开环控制系统中,只有输入量对输出量产生作用,输出量不参与系统的控制,因此开环控制系统没有( )。
A、对扰动量的调节能力
B、对输出量的控制能力
C、抗干扰作用
D、其余都对
11、负反馈是指将系统的输出量直接或经变换后引入输入端,与输入量相减,利用所得的( )去控制被控对象,达到减小偏差或消除偏差的目的。
A、偏差量
B、控制量
C、被控量
D、其余都对
12、在组成系统的元器件中,只要有一个元器件不能用线性方程描述,该控制系统即为( )控制系统。
A、不稳定
B、非线性
C、复杂
D、其余都对
13、按照系统传输信号对时间的关系可将系统分为( )。
A、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
B、连续控制系统和离散控制系统
C、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
D、其余都对
14、恒值控制系统是指系统的给定量是( )的。
A、阶跃信号
B、恒定不变
C、恒定不变的,而且系统的输出量也是恒定不变
D、其余都对
15、线性定常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的系数是( )。
A、常数
B、变量
C、随时间变化的函数
D、其余都不对
16、时变控制系统是指系统参数( )的系统。
A、随频率变化
B、随时间变化
C、随输入信号变化
D、其余都不对
17、稳定性是系统正常工作的必要条件。稳定性的要求是( )。
A、系统的稳态误差要足够小
B、系统的稳态误差为零
C、系统达到稳态时,应满足稳态性指标
D、其余都对
18、准确性要求系统稳态误差( )。
A、要小
B、为零
C、系统达到稳态时,应满足稳态性能指标
D、其余都对
19、快速性要求系统快速平稳的完成暂态过程,即( )。
A、超调量可以大一些,但调节时间要短
B、超调量要小,调节时间要长
C、超调量要小,调节时间要短
D、超调量要小,调节时间长一点没有关系
20、线性系统是由线性元件组成的、系统的运动方程式可以用( )。
A、线性微分方程描述
B、状态方程描述
C、传递函数描述
D、其余都对
21、下列系统中属于开环控制的为( )。
A、自动跟踪雷达
B、无人驾驶汽车
C、普通车床
D、家用空调器
22、下列系统中属于闭环控制的为( )。
A、自动化流水线
B、传统交通红绿灯控制
C、普通车床
D、家用电冰箱
23、按照系统传输信号对时间的关系可将系统分为( )。
A、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
B、连续控制系统和离散控制系统
C、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
D、时变系统和时不变系统
24、随动控制系统是指系统的给定量按照事先设定的规律或事先未知的规律变化,要求输出量能够迅速准确地跟随( )的变化。
A、反馈量
B、给定量
C、偏差量
D、控制量
25、按照系统参数是否随时间变化可将系统分为( )。
A、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
B、恒值控制系统和随动控制系统
C、定常控制系统和时变控制系统
D、时不变控制系统和时变控制系统
26、线性定常控制系统是指系统参数( )时间变化的系统。
A、不随
B、随
C、是常量
D、不确定
27、时变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的系数是( )的函数。
A、随频率变化
B、随时间变化
C、随时间变化的变量
D、随时间变化,或者随时间变化的变量
28、自动控制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是( )
29、经典控制理论主要是以( )为基础,研究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问题。
30、现代控制理论主要是以状态空间法为基础,研究( )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问题。
31、被控对象指需要( )的机械、装置或过程。
32、被控量也称输出量,表示被控对象( )的物理量。
33、扰动量也称干扰量,是引起( )偏离预定运行规律的量。
34、偏差是指( )与反馈量相减后的输出量。
35、自动控制系统按其结构可分为( )。
36、自动控制是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 ),使被控对象的被控制量自动地按预定规律变化。
37、线性系统是由( )元件组成的、系统的运动方程式可以用线性微分方程描述。
38、在组成系统的元器件中,只要有一个元器件不能用线性方程描述,即为( )控制系统。
39、连续控制系统是指系统中部部分的传输信号都是( )的连续函数。
40、按照输入量的变化规律可将系统分成( )。
41、恒值控制系统是指系统的给定量是( )的。
42、随动控制系统是指系统的给定量按照事先设定的规律或事先未知的规律变化,要求输出量能够迅速准确地跟随( )的变化。
43、时变控制系统是指系统参数( )变化的系统。
44、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有( )。
45、稳定性是系统正常工作的必要条件,要求系统稳态误差( )。
46、稳态误差为零称无差系统,否则称为( )系统
47、快速性要求系统快速平稳地完成暂态过程,超调量( ),调节时间( )。
第2周 第二章 数学模型 第2周第二章 数学模型 总测试1、在线性定常系统中,当初始条件为零时,系统输出的拉氏变换与输入的拉氏变换之比称作系统的()
A、信号流图
B、传递函数
C、动态结构框图
D、以上都对
2、传递函数定义为()
A、系统输出的拉氏变换与输入的拉氏变换之比
B、在线性定常系统中,当初始条件为零时,系统输出的拉氏变换与输入拉氏变换之比
C、
D、以上三者都是
3、建立系统微分方程的一般步骤有( )
A、确定系统的输入量和输出量;将系统分成若干个环节,列写各个环节的微分方程、消去中间变量,得系统输入输出的微分方程;将微分方程化成标准型
B、确定系统的输入量和输出量、将系统分成若干个环节,列写各个环节的微分方程
C、将微分方程化成标准型,即将输入量有关的各项放在等号的右边,而与输出量有关的各项放在等号的左边,各异数项按降价排列
D、消去中间变量,得系统输入输出的微分方程
4、传递函数是经典控制理论的数学模型之一,它具有如下特点( )。
A、它可以反映出系统输入输出之间的动态性能,但不能反映系统结构参数对输出的影响
B、传递函数表示系统传递、变换输入信号的能力,只与系统的结构和参数有关,与输入输出信号形式无关
C、传递函数表示系统传递、变换输入信号的能力,不仅与系统的结构和参数有关,而且与输入输出信号形式有关
D、传递函数与系统微分方程式之间不可以相互转换
5、惯性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
A、
B、
C、
D、
6、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为( )
A、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动态结构框图、信号流图
B、梅森公式
C、状态方程、差分方程、信号流图
D、热学方程
7、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输入量、输出量及系统各变量之间关系的
A、数学表达式
B、传递函数
C、信号流图
D、动态结构框图
8、自动控制系统的典型环节有( )
A、比例环节、惯性环节、积分环节、微分环节、振荡环节
B、比例环节、惯性环节、积分环节、微分环节、振荡环节、一阶微分环节、二阶微分环节。
C、比例环节、惯性环节、积分环节、微分环节、振荡环节、一阶微分环节、二阶微分环节、时滞环节
D、比例环节、惯性环节、积分环节、微分环节、振荡环节、一阶微分环节、二阶微分环节、时滞环节、正弦、余弦等
9、自动控制系统的动态结构图表示了系统中信号的传递和变换关系,经过等效变换可以求出系统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对于复杂系统,还有相互交错的局部反馈,必须经过相应的变换才能求出系统的传递函数,等效变换方法有( )
A、串联连接、并联连接、反馈连接
B、串联连接、并联连接、反馈连接、引出点的前移和后移、综合点的前移和后移、引出点合并、综合点的合并
C、A、B都不对
D、A、B、C都不对
10、在复杂的闭环控制系统中,具有相互交错的局部反馈时,为了简化系统的动态结构图,通常需要将信号的引出点和综合点进行前移和后移,在将引出点和综合点进行前移和后移时( )
A、相邻两个引出点和相邻两个综合点可以相互换位
B、相邻两个引出点和相邻两个综合点不可以相互换位
C、综合点和引出点之间可以相互换位
D、A、C对
11、信号流图是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之一,根据信号流图求解传递函数的方法是( )
A、已知信号流图,应用梅森公式可直接求得系统的传递函数
B、已知信号流图,应用梅森公式不可直接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C、已知系统动态结构图,应用梅森公式不可直接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D、以上都不对
12、绘制信号流图的方法有( )
A、已知代数方程和系统动态结构图可以绘制信号流图
B、已知代数方程和系统动态结构图不可以绘制信号流图
C、已知系统微分方程组,不可以绘制系统的信号流图
D、A、B、C都不对
13、传递函数表示系统传递、变换输入信号的能力,与系统的结构和参数有关,与( )无关。
A、输入、输出信号的形式
B、输入信号的形式
C、输出信号的形式
D、以上都不对
14、物理性质不同的系统,取不同的物理量作为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时,当系统的阶次相同时,传递函数( )
A、相同
B、不同
C、传递函数相同,但微分方程不同
D、传递函数不同,但微分方程相同
15、惯性环节的微分方程为( )
A、
B、
C、
D、
16、积分环节的输出量与输入量对时间的积分成正比,其微分方程为( )
A、
B、
C、
D、
17、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
A、
B、
C、
D、
18、理想微分环节的输出量与输入量的变化率成正比,其微分方程为( )
A、
B、
C、
D、
19、理想微分环节的输出量与输入量的变化率成正比,其传递函数为( )
A、
B、
C、
D、
20、一阶微分环节微分方程为( )
A、
B、
C、
D、
21、一阶微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
A、
B、
C、
D、
22、振荡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
A、
B、
C、
D、
23、当多个环节串联连接时,其传递函数为多个环节传递函数的( )
A、代数和
B、乘积
C、相比较
D、以上都不对
24、当多个环节并联连接时,其传递函数为多个环节传递函数的( )
A、代数和
B、乘积
C、相比较
D、以上都不对
25、下面的说法哪个是正确的( )
A、相邻两个综合点可以互换位置
B、相邻两个综合点不可以互换位置
C、综合点和引出点之间可以换位
D、以上都对
26、下面哪个是正确的( )
A、相邻两个引出点可以互换位置
B、相邻两个综合点可以互换位置
C、综合点和引出点之间不可以换位
D、以上都对
27、二阶微分环节的微分方程为( )
A、
B、
C、
D、
28、在线性定常系统中,当初始条件为零时,系统输出的拉氏变换与输入的拉氏变换之比称作系统的( )
A、传递函数
B、信号流图
C、动态结构框图
D、
29、传递函数表示系统传递、变换输入信号的能力,与系统的结构和参数有关,与( )无关。
A、输入、输出信号的形式
B、输入信号的形式
C、输出信号的形式
D、信号的传递形式
30、传递函数的定义为( )
A、系统输出的拉氏变换与输入的拉氏变换之比
B、在线性定常系统中,当初始条件为零时,系统输出的拉氏变换与输入的拉氏变换之比
C、在线性定常系统中,当初始条件为零时,传递函数定义为
D、
31、传递函数是经典控制理论的数学模型之一,它具有如下特点( )
A、它可以反映出系统输入输出之间的动态性能,也可以反映出系统结构参数对输出的影响
B、传递函数表示系统传递、变换输入信号的能力,只与系统的结构和参数有关,与输入输出信号的形式无关
C、传递函数表示系统传递、变换输入信号的能力,不仅与系统的结构和参数有关,而且与输入输出信号的形式有关
D、传递函数与系统微分方程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32、自动控制系统的典型环节有( )
A、比例环节、惯性环节、振荡环节
B、积分环节、微分环节、振荡环节、一阶微分环节
C、积分环节、微分环节、振荡环节、一阶微分环节、二阶微分环节、时滞环节
D、比例环节、惯性环节、积分环节、微分环节、振荡环节、时滞环节、正弦、余弦等
33、自动控制系统的动态结构图由哪些基本单元组成( )
A、信号线、引出点、综合点、方框、比较环节
B、信号线、引出点、综合点、方框
C、信号线、引出点、综合点
D、信号线、引出点、汇合点
34、传递函数与系统微分方程二者之间( )互相转换。
A、可以
B、不可以
C、具有一一对应关系,可以
D、没有对应关系,不可以
35、输入量与输出量成正比的环节称为( )
A、比例环节
B、微分环节
C、积分环节
D、
36、当多个环节串联连接时,其传递函数为多个环节传递函数的( )
A、代数和
B、乘积
C、相比较
D、连乘
37、当多个环节并联连接时,其传递函数为多个环节传递函数的( )
A、代数和
B、乘积
C、相加减
D、相比较
38、下面的说法哪个是正确的( )
A、相邻两具引出点可以互换位置
B、相邻两个综合点可以互换位置
C、综合点和引出点之间一般不能换位
D、综合点和引出点之间能换位
39、单位负反馈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
A、前向通道的传递函数与反馈通道的传递函数的乘积
B、
C、
D、前向通道的传递函数除以1加上前向通道的传递函数与反馈通道的传递函数的乘积,即
40、物理性质不同的系统可以有相同的传递函数,同一系统中,取不同的物理量作为系统的输入或输出时,传递函数( )
41、传递函数与系统微分方程二者之间( )
42、传递函数的分母多项式即为系统的特征多项式,令特征多项式为零,即为系统的特征方程式,特征方程式的根为传递函数的( );分子多项式的根是传递函数的( )。
43、比例环节的输入量与输出量成正比,其微分方程为( )
44、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
45、积分环节的微分方程为( )
46、二阶微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
47、控制系统的动态结构图主要由( )四个基本单元组成。
48、绘制动态结构图的基本步骤为( )
49、综合点和引出点之间一般( )换位。
50、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前向通道的传递函数与反馈通道的传递函数的( )
51、信号流图主要由( )两部分组成。
52、节点表示系统中的变量或信号,用( )表示。
53、支路是连接两个节点的有向线段,支路上的箭头表示( )的方向,传递函数标在支路上。
54、只有输出支路的节点称为( )。
55、只有输入支路的节点称为( )。
56、既有输入支路又有输出支路的节点称为( 混合节点 )。
57、前向通道为从输入节点开始到输出节点终止,且每个节点通过( )的通道。
58、前向通道增益等于前向通道中各个支路增益的( )。
59、 为 ( ) 的一般形式
60、已知系统方框图,用( )可直接求得系统传递函数。
第3周 第三章 时域分析 第3周第三章 时域分析 总测试1、设特征方程为,试用赫尔维茨判据确定使系统稳定的K的取值范围( )
A、0